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迪庆的普查队踏遍了全州的雪山峡谷,取得了一批令人欣喜的成果。其中,茶马古道遗存的调查登记是这次普查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不仅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已发现古道遗存的资料,而且为今后滇藏茶马古道的保护和研究、南亚廊道申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迪庆茶马古道遗存
迪庆藏语意为“太平极乐”之意。这里有水草肥美的高山草甸,高耸入云的连绵雪峰,明澈如镜的高原湖泊,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这一切都赋予迪庆一个似乎与世隔绝的神秘感。然而有一天当山谷间伴着蹄踏的马蹄声响起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一首首婉转动听的山歌时,宁静的迪庆苏醒了,这是那个遥远得虚无的茶叶入藏故事的开始。迪庆境内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是一条,而似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将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地连接起来,把金沙江和澜沧江编织成一体,成为当地与周边联系和交往的途径,成为经济贸易的通道,成为文化传播的走廊。
年以来,迪庆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地调查期间,新发现登记了18段保存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一项重要成果。加上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梅里古道,迪庆境内目前共保留有19段完整的古道遗迹,现将各段古道简介如下:
1、梅里古道,位于德钦县佛山乡的澜沧江西岸,起点溜筒江渡口,终点梅里雪山北侧的说拉垭口,全长30千米。沿途有马帮保护神祉,上千通藏文摩崖石刻,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上桥头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起点上桥头村,终点四川省德荣县瓦卡村,全长18千米。
3、色永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东旺乡上游村,起点色央村,终点四川省乡城县洞松村,全长31千米。
4、甲朗央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格咱乡翁水村,起点泽央仲村民小组,终点四川省乡城县洞松村,全长39千米。
5、泽庸顶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东旺乡中心村泽庸顶村民小组,起点格咱乡翁水村泽央仲村民小组,终点东旺乡中心村泽庸顶村民小组,全长28千米。
6、十二栏杆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红旗行*村,起点红旗村的花椒坡,终点红旗村一家村,全长8千米。道旁的岩石上刻清代的文士诗文两通,观音造像一通。该组摩崖石刻为香格里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二十四道拐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永胜行*村,起点虎跳峡镇余诺村,终点三坝乡永壳村,全长38千米。该古道横穿上、下虎跳,途中的摩崖上刻有明代木氏土司诗文。该摩崖石刻为香格里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春独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五镜乡仓觉村,起点浪沾各村,终点仓巴寺,全长12千米,沿途有多处藏文摩崖石刻。
9、扑爬岩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士旺村与格兰村之间的金沙江边,全长6千米。
10、空心树古道,位于香格里拉上江乡福库村与小中甸向卡村之间,起点福库村春独村民小组,全长33千米,沿途有头道桥、二道桥、干崖房、三道桥、四道桥、空心树、古者坝、清香树等古代和红军长征遗迹。
11、吉仁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五境乡吉仁村与建塘镇纳帕村之间,全长26千米。
12、阿墩子古道,位于德钦县升平镇与阿东村之间,全长16千米,古道两旁有平方米藏传佛教造像石刻、余堆上万片玛尼石刻。
13、格里甲朗古道,位于德钦县霞若乡格里村与奔子栏镇舍义村之间,全长39千米。
14、孔雀山古道,位于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与贡山县丙中洛村之间,全长32千米。
15、猴子岩古道,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讯乡河江桥,全长6千米。
16、吉岔古道,位于维西白济讯吉岔村与福贡县利沙底村之间,全长38千米。
17、岩瓦古道,位于维西县白济讯乡岩瓦村与贡山县普拉村之间,全长35千米。
18、其宗古道,位于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与塔城关隘之间,全长9千米。
19、古水古道,位于德钦县佛山乡澜沧江东岸的古水村,全长5千米。
以上为迪庆境内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结束时登记的所有茶马古道遗存情况。其中有已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德钦县茶马古道梅里段、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十二栏杆古道和二十四道拐古道的摩崖石刻等。从中可以看出,它们如一张巨大的网,将迪庆的山山水水连接起来,为当时人们对外交流、运输茶叶等所需物资提供了通达条件。如今这些古道有部分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功能,但是其中的多数路段至今还在使用,仍然在当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年9月10日-11日,中国生态志愿者共同体组织有关单位的农业、生态、旅游、康养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考察了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耕育茶园。考察组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医(药)农业团体标准专家孙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长三角一体化人才社团联盟常务副主席、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专职副秘书长韦学明,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影视中心主任奚容华,中国农科院中咨国业规划中心、中国文旅地标评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小梅等组成。考察结束后,专家组与张家界地方生态志愿者杜国菁、高忠垠、吴扬兴、赵建国、吴贤自等几位成员进行了座谈会。
“耕”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所有艺术和文化都来自于农耕和土地。“育”是传承和保育,以及孕育、美育、劳育和育人。“耕育茶园”是“耕育田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年,“耕育田园”被写入《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出“绿水青山、耕育田园、水土气林、立体防线、产业品牌、旅游优先”生态发展产业融合理念。年初“田园综合体”作为全国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广泛推广,在全国普及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年“耕育田园”又被写入“生态农业园区(农场/庄园)”团体标准,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体验和保障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据悉,茶马古道萌芽于多年前的汉代,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以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是当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对外经贸商路,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我国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分川藏、滇藏、青藏三大茶马古道延伸至不丹、泥泊尔、印度境内。茶马古道分为:主干线、分支线、微支线。张家界茶马古道是中国三大茶马古道中分支线之一,是湖南北部常德、慈利至鹤峰以上四川必经之地,是常德以上慈利西北骡子客、背篓客、茶盐客、官商客徒步来往于湘、鄂、川、黔贸易喉舌之地。清末,牧羊冲茶叶随泰和合茶号远销英国、俄罗斯欧洲等地。近代以来,随着各地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出行车辆代步,走的人少了,茶马古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回忆,有情怀的生态志愿者希望借助耕育茶园生态体验项目唤醒现代版的“茶马古道”。
1、张家界重视生态茶叶发展
近年来,张家界市依托资源禀赋,大力推进茶叶、莓茶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全市茶园面积15.09万亩,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73家,茶叶经营企业家,全市茶叶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全市莓茶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从事莓茶种植、初加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达多家,从事莓茶加工的规模企业30余家,全市莓茶加工能力0.7万吨以上。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5.6亿元,莓茶全产业链产值6.18亿元。张家界市委市*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把茶产业作为张家界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来打造,推动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下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规范茶叶种植标准、茶叶加工标准和价格体系标准;加强品牌打造,坚持不懈打造公共品牌,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一批重点产品;加大市场营销,坚持多渠道营销,尤其加大电商、网红、特定市场、节会等方面的营销力度;不断深化茶叶深加工,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加强茶叶生态保护,不断提升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茶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一批茶旅精品路线;注重茶文化建设,挖掘茶历史、讲好茶故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一批优势企业。
2、慈利县杜仲资源丰富
慈利县拥有丰富的杜仲资源,杜仲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湖南慈利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6.8℃,全年无霜期.6天,日照余小时。适合杜仲生长,山林之中无污染,无农残,无农药,无需施肥,有机硒达85%,与(恩施)硒都是同一个富硒地带。张家界特殊的地理环境,杜仲在武陵山脉一带幸存下来,从而也成为现今为止世界最大的野生杜仲产地。慈利县作为中国最大的野生杜仲林基地,素有“神秘的北纬30度,中国杜仲之乡”的美誉。
杜仲俗称“丝绵树”,它是多年生阔叶乔木,干长而居,有高达数丈的,树皮可作药,花实苦涩,亦可入药。杜仲的皮、果、叶均含有丰富的马来树胶,可提炼热塑性高,耐水性强、绝缘性好、黏着性足的优质硬胶,是电器、化工、电讯器材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它的皮作药用,能“益精气,坚筋骨”,对医治腰膝酸痛具有奇效。这木质沉重,构细腻美观,是建筑、家具工艺、美术等行业的理想材料。慈利杜仲作为国家主要商品远销五湖四海,成了发展慈利经济的重要资源。
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杜仲,能入肝而补肾,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治肾虚腰痛,久服,轻身老"。
3、杜仲是远古遗留的活化石
中国杜仲风靡全球杜仲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据传在第二世纪冰川,唯一留存的植物、就是在张家界天门山一带。在中国,根据古代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记载,对杜仲的认识和利用至少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在世界各地生长的杜仲,都是19世纪末期先后从中国引进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药学家、植物化学专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针对杜仲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使杜仲风靡全球。年在国家支持下,请来苏联专家在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成立第一个专门种植杜仲的国有林场,在慈利县野生杜仲资源基础下培育人工种植杜仲(慈利县野生杜仲是光皮种,也是杜仲药用价值最好的品种),现在全国的光皮杜仲都是从慈利江垭林场引种。年,在列宁格勒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杜仲药理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这次学术大会上,正式公布了杜仲降血压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中国生态志愿者是生态保育的践行者;发展耕育农业、引领生态食材生态餐饮,杜绝餐饮消费;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保护生态原产地,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中国生态志愿者是地球的大地守护者,倡导生态生活、生态消费行为。践行“三生农业”、守护“生态伦理”,通过有机质农业耕育农法,积极探索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食材、生态餐饮消费需要与耕育文化的融合创新。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