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美林业故事杜红岩科研大爱为杜仲 [复制链接]

1#

不知是巧合,还是机缘,史上第一个发现杜仲有药用价值的人姓杜,叫“杜仲”。今天,当杜仲产业逐渐崛起,又一位杜姓人成为主角,即我国杜仲种植专家、农学博士、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杜红岩。

因为杜仲,曾多次电话联系,但从未谋面。当论及成就和贡献时,电话中的他总是“嘿嘿”笑着:“没什么,不说个人,说说大家,或者就说杜仲吧!”这次又因杜仲,特地前往河南郑州,终于面见。但他还是低头摇手道:“不说个人,个人力量有限,还是说说大家吧。”并把许多与杜仲有关的专家和联系方式一一介绍给我们。

有人曾说,杜红岩对杜仲的热爱,胜过爱子。而正是因为杜红岩们的这种“科研大爱”,才使得我国的杜仲产果量提高了40~60倍,占据了世界上99%的杜仲资源,推进着杜仲这一特殊新材料逐渐改变世界天然胶市场的格局。

杜红岩亲自浇灌杜仲林

结缘

杜红岩26年来的杜仲情缘,有很多见证。

一踏进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大门,就见一幅幅杜仲之照:三万亩杜仲基地、杜仲茶、杜仲鸡蛋、杜仲胶、杜仲良种等等,十分醒目。

走进杜红岩办公室,依旧满眼杜仲。无论是办公桌上,还是茶几、沙发上、书柜里,井然有序地摆满了杜仲书籍、有关杜仲的报刊杂志、杜仲产品。最为醒目的是一个柜子,里面装满他从日本带回来的各类杜仲茶、杜仲饮料、杜仲果冻……

年,杜红岩毕业于中南林学院(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同年被分配至河南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他就参加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就此结缘杜仲,一晃已整整26年。

他一直站在国际杜仲研究前沿,创造了杜仲研究史上多个第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杜仲基因库和育种群体;主持选育出了我国第一批10多个杜仲良种;首创了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选育出了我国首批杜仲果用良种;首创了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工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杜仲雄花茶园;研究出了叶用杜仲园、宽窄行带状栽植等新的栽培模式,以及杜仲无性繁殖、平茬、剥皮再生、高接换优、营养调控、促花促果等新技术和杜仲油抗氧化专利技术;还研发出了专利产品——杜仲香菇等功能型食用菌等。

育种、栽培、加工等等,这一系列工作的终结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杜仲胶规模化生产。他主持研究的杜仲速生丰产系列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杜仲的综合利用价值,在全国经济林学术界、橡胶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杜红岩建立的杜仲良种繁育基地

大爱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杜红岩电脑屏幕保护文字,亦是他的座右铭。

有人说,杜仲是杜红岩的生命。

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教授严瑞芳主持的杜仲胶项目在洛阳进行中试,杜红岩主动承担了杜仲叶的收集工作。

时值初冬,妻子有孕在身,需要照顾。但为了杜仲胶中试研究的顺利进行,他选择了赶赴杜仲产区。

因为已是冬天,树叶早已掉落,收集起来非常困难。他带领的收集小组跋山涉水,踏遍了河南南阳、洛阳等杜仲产区。遇有积雪之地,他们扒开积雪;见到石头缝里有杜仲叶,就用自制的夹子将其夹出……

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收集小组收集了杜仲叶10多吨,杜红岩穿破了3双鞋子。

“杜仲是杜红岩的"长子",应该说是爱子,甚至比爱子还亲。”熟悉杜红岩的人如此说。

在河南灵宝杜仲基地,一起进行杜仲研究的三门峡林业工作总站彭站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杜红岩的儿子才三岁,正值上幼儿园的年龄。孩子平时虽可全托,但周末也得有人照看。怎么办?杜红岩夫妇俩就把孩子带去基地,让孩子在山上玩。

因怕孩子跑远走失,在栽种杜仲树时,他们就把孩子放在挖好的树坑里玩耍。年农忙季节的一天,也是杜仲管理的关键时节,夫妇俩照样埋头在杜仲园里除草,没注意到孩子已跟在了他的屁股后,一锄头下去,锄把击到了孩子眼睛。

当时,只见孩子眼睛处鲜血直流,孩子哇哇大哭,吓得夫妇俩急忙扔下锄头,抱起孩子就往山下跑,直奔村里卫生所,边跑边流泪。

万幸,经检查,锄把没有碰坏孩子眼珠,而是碰在了眼眉骨上。“就差那么一点点。现在想来都让人直冒凉气。孩子才三岁啊,要是撞中了眼球,孩子这辈子咋办呢?”现在回忆起来,彭站长都心惊胆寒。

年8月,杜红岩在江西南昌进行杜仲产业调研,不幸摔断了锁骨和3根肋骨。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然而,他仅仅在病床上躺了10天,就实在躺不住了,爬起来在电脑前半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地工作,20天后就开始了正常工作。

为杜仲,杜红岩全家齐上阵。说及夫人,也是很巧,同样姓杜,叫杜兰英,同样学林,同样毕业于中南林学院。

记得那天我们前去采访,只见一位脚穿旅游鞋、身着长风衣、手拿雨伞和塑料袋,面容十分和善的女士微笑着走了进来,一齐进来的同事向我们介绍道,这是杜红岩的夫人杜兰英,刚出差回来。

采访的第二天,她又准备前往商丘,带研究生做实验。她客气地说:“不好意思啊,不能陪你们了。”同行者道,杜兰英在每年造林、嫁接等关键时期,几乎天天去基地,带研究生实习,观察、抚育苗木生长,手把手地培训当地林农嫁接。

杜红岩在杜仲良种基地试验观测

育种

我国杜仲研究起步较晚,生产上一直沿用实生苗造林,苗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杜仲产业的发展。

由此,杜红岩瞄准了杜仲良种选育。20世纪80年代,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我国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杜仲主产区的交通十分闭塞。为了寻找一株杜仲树,往往要徒步好几十公里的山路。

渴了,饮一口军用水壶中的凉白开;饿了,停下来背靠草垛啃几口自带干粮。年冬季的一天,杜红岩准备到三门峡山区采集杜仲优树种根。他清晨出发,当走到乡里时天空却飘起了雪花。这时,从乡里再到杜仲优树所在地还有40多里的山路,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没办法,杜红岩想:既然来了,只有冒雪去目的地。当采集完优树种根回到乡里时,他已全身湿透,裤腿都结冰了。

为了让优树种根保持新鲜,他又马不停蹄地徒步20多里,乘当天的夜班车赶回洛阳。到达洛阳时,已是凌晨2点多。

而事后回忆那些经历,在他看来,不苦、不累,挺正常的,没有太多感受。

就是这样,杜红岩执著地坚守着每一份成果,研究着每一项技术,从不停歇。他提出了以提高杜仲皮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的良种选育目标。年始,在优树选择、无性繁殖、无性系测定、区域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年,他主持选育出的我国史上首批杜仲良种“华仲1—5号”通过了专家鉴定,填补了国内外杜仲良种之空白;年,此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为我国杜仲中药良种化、产业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为了解决杜仲树产胶量低、综合效益差,严重制约我国杜仲胶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杜红岩根据我国天然橡胶和新材料产业的技术需求,提出了以杜仲果实利用为育种方向,以提高产果量和产胶量为育种目标,选育杜仲高产胶良种。

他首次阐明了杜仲果实、杜仲皮和杜仲叶内杜仲胶的积累规律,系统研究了杜仲胶群体和个体变异规律,为杜仲高产胶优良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杜红岩主持选育出的高产杜仲橡胶良种‘华仲6号’硕果累累

年始,他率领的研究团队从全国筛选出株杜仲高产胶优树,进行反复对比研究,经过十多年的系统测定,年,首批杜仲果用良种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成果鉴定,填补了我国杜仲高产胶良种之空白。“华仲6~9号”杜仲亦是我国首批通过国审的杜仲高产胶良种,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了我国杜仲研究又一个历史性突破。

育种工作仍在继续。杜红岩率领的研究团队曾先后4次组织了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优良种质资源和育种资源收集工作。目前已收集杜仲变异类型、优树、特种变异单株、无性系、家系、良种等种质资源余份,审定杜仲良种12个,为我国杜仲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杜红岩主持选育出的‘华仲17号’杜仲良种

创新

杜仲作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其经济价值近年来越发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