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至7月中旬,金蝉纷纷破土而出,这是它们活跃的季节。在成县小川镇西寨村的金蝉养殖基地,20余亩的土地上,即将迎来金蝉的采收。近年来,该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聚焦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党建+”的创新模式,有效盘活了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依托这一优势,他们大力发展林下金蝉养殖产业,不仅实现了产业的效益提升,更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如今,金蝉养殖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路上的新选择。
养殖“小金蝉”,驶上致富快车道。
金蝉,亦被称为蝉、知了、知了猴或爬猴,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和蝉科。其身体蕴含丰富的金属元素,如铁、镁、锰和钙等金属离子,因此得名金蝉。经科学剖析,蚱蝉体内不仅富含多种氨基酸和优质蛋白质,还拥有钙、磷、铁、锌等必需微量元素以及众多维生素。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比高达46.63%,这使得金蝉成为一种营养丰富的美食。其不仅有助于延缓衰老、提升免疫力,还能降低血脂、血压和胆固醇,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改善肝功能。正因如此,金蝉被誉为“唐僧肉”,名副其实的美味佳肴。小川镇西寨村,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包括72亩的耕地、亩的生态公益林和50亩的经济林。在探索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偶然发现了金蝉养殖的“商机”。经过村民们的商议,他们决定充分利用本村的林地资源,发展金蝉养殖产业。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他们激活了村内资源,聚集了分散资金,并流转了闲置林地。经过讨论,他们探索出了土地流转、供需匹配、农资服务、转包经营的发展模式,并成功筹资40余万元引进了金蝉幼虫,播种到了约20亩生态林树下。目前,这一产业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陇南思农达鸣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芳菲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她指出,近年来金蝉市场展现出旺盛的需求,养殖前景被广泛看好,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基于此,他们筹资购买了人工培育的蝉蚁进行试种,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随后,在年3月,他们成立了陇南思农达鸣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自筹资金40余万元,流转了80余亩土地。再加上年已流转整合的40余亩林地,他们的累计流转土地面积已达到20余亩。同时,为了优化生态环境,他们还补植了余株竹柳,并累计投放了万只蝉蚁。经过年的科学管护和试种,我们收获了野生的金蝉,并成功试种了人工培育的蝉蚁,目前它们生长状况良好。最近,我们前往河南商丘、山西运城、山东临沂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大力发展金蝉养殖的决心。正常情况下,50多棵树就能带来万元的收入。未来,我们将逐年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扩大养殖规模。预计在两到三年内,这个养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显著提升。届时,我们将邀请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开创致富之路。
新产业崛起致富路更宽
随着金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逐渐普及,金蝉养殖市场日益扩大。西寨村勇于探索,积极发展金蝉养殖新产业,不仅有效利用了存量资源,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还激发了群众返乡创业的热情。同时,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入股形式,集体经营性收入得以增加,进一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西寨村二社村民栾国文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年夏季,我们终于看到了金蝉养殖的初步成果。在我家的杜仲树下,我们收获了超过只野生金蝉蛹,这额外为我们带来了多元的收入。”
同时,西寨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刘小乔也谈到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过去,我们面临着一个难题: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现在,我们将一些闲置的撂荒地和林地流转给了西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租给陇南思农达鸣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一来,我们的集体经济就有了新的支撑。”小川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兼西寨村包村干部邓海波,为我们描绘了西寨村未来的发展规划。他透露,该村将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扎实的金蝉养殖基础,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探索金蝉产业的套种技术。这一模式旨在引导村民们走向复合型产业经营的道路,即树上栽种果树,地面种植粮食,地下则养殖金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延长了金蝉养殖的产业链,更让村民们能够在采摘果实的同时,也能在地下“掘金”。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无疑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我们也分享了金蝉捕捉的关键技术要点。首先,要掌握好捕捉时间。金蝉通常在晚上8点至凌晨2点之间从土中爬出,并沿着树干或其他植物向上爬行。其次,选择合适的捕捉工具也至关重要,如塑料桶、手套和手电筒等。在捕捉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塑料胶带在树干上设置障碍,当金蝉爬行至此,便会停止前行。此时,我们只需迅速用手将其收取并放入水中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收取后的金蝉必须迅速放入水中,否则其会继续蜕变脱壳,影响其经济价值。同时,还要确保将金蝉清洗干净后迅速冷冻,以保持其品质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