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杜仲,一种会牵银丝的神奇树木 [复制链接]

1#

中药中有一些以树皮入药的植物,杜仲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杜仲除了树皮可入药,它的叶、花、果等皆可食用并具有药物价值,可以说杜仲浑身都是宝,这也使它拥有了"植物黄金"的美誉。

详解杜仲

来源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

别名

杜仲、思仲、思仙、石思仙、川杜仲、绵杜仲、厚杜仲、玉丝皮、丝连皮、乱银丝、鬼仙木

产地

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及河南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4~6月剥取,趁新鲜刮去粗皮,将树皮内表面相对层层叠放,堆积“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功效

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能。

①生杜仲较少应用,一般仅用于浸酒。临床以制用为主,以保证和增强疗效。

②盐杜仲引药入肾,直达下焦,温而不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增强。常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和高血压症。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温而补,入肝、肾经,药力颇强。善温补肝肾而强筋健骨、安胎,兼降血压。既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又为治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病证

(1)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筋骨无力。(2)肝肾亏虚之胎动不安、胎漏下血。(3)高血压属肝肾亏虚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炒用疗效较生用为佳。

使用注意

本品性温,故阴虚火旺者慎服。

杜仲:降压良药

研究发现,杜仲中所含的绿原酸是杜仲调节血压、消炎、修复损伤的最主要有效成分。建议高血压患者可以把杜仲作为辅助治疗、调理高血压的一剂单方。服用的方法很简单,用杜仲叶煮水,或者和枸杞子一起泡茶、煮粥都可以。

意见建议:高血压是终身疾病,建议您采用正规降压药治疗,以保护心脑肾血管等器官,杜仲茶可起辅助作用,但不能作为首选。

文化内涵丰富

作为被中国人利用了几千年的名贵药材,杜仲身上承载了很多文化内涵。

杜仲之名就很值得说一说

杜仲,听起来很像一个人的名字。没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指出:“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所以,杜仲之命名方式,与何首乌比较类似。纲目关于何首乌的名字,也有解释,“其药草本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

当然,民间还有另外两个关于杜仲之名的传说,皆不可考,姑且录之一阅

一个来自湖南,说洞庭湖区域有一位纤夫名为杜仲,为解决纤夫兄弟们积劳成疾的腰疼病,发愿进山寻找良药,经人指点采得一种树皮,彻底治好了纤夫们的老毛病,他本人却在一次采药过程中失足丧命,人们为纪念他,而将此树名之为杜仲。

另一个版本来自四川,说有一位青年李孝,为治好父母的腰腿疼病,翻山越岭去找草药,中间救了一位老人,而这位老人是位仙人,为报答他,告诉了他一个疗病良方,李孝回家之后用仙人指点的树皮煎水,果然治好了父母及一些乡亲的老毛病。大家问这个树皮是啥树,李孝说,他当时只听老人唱道:“此木生土旁,人中亦平常。扶危去病魔,何需把名扬。”一位书生就依前两句诗意,将此树名之为杜仲。

传说不可考,旷代奇才苏轼为杜仲写的一篇小文,读来却非常有意思。东坡先生天性诙谐幽默,以拟人手法写了不少物品的传记小文,比如写干贝的《江瑶柱传》,写柑橘的《黄甘陆吉传》,写茶叶的《叶嘉传》、写砚台的《万石君罗文传》等等,这些文章皆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暗含寓意,读来十分有趣。

其中写杜仲的小文题为《杜处士传》。这是东坡先生大秀其中药知识的一篇奇文,虽然只有短短个字,却暗含70多味中药名,且文章连缀得天衣无缝,成功塑造了“就有道而正之”的好学青年杜仲,以及“循循善诱能发其心”大儒黄环两个鲜明的文学形象,读之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有兴趣可以网上找来,一睹为快。

被誉为植物“黄金”

杜仲(Eu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