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杰出毕业生,深得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和方药中教授的真传。他不仅是中医院的内科急症学术带头人,还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的核心成员。李教授在老年医学、急诊医学、宫廷医学、呼吸病学以及养生康复医学等多个领域均有着深厚的造诣,行医54年来,已成功诊治患者20万例次以上。同时,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多达20项,发表医学论文及文章22篇,并主持或参与编写了74部医学著作。
(一)高血压之阴虚阳亢证
高血压病中,阴虚阳亢型是一种常见证候。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治疗上,宜采用滋阴潜阳之法,以恢复阴阳平衡,缓解高血压症状。
李春生教授在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擅长运用中医理论,结合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李教授通常采用滋阴潜阳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辅以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患者裴某,一位80岁高龄的女性,来自河南,于年2月0日前来就诊。她主诉自己长期受到头晕的困扰,且症状在近三个月内明显加重。据患者回忆,她在50余年前妊娠后便出现了高血压,此后便经常出现头晕的症状,血压最高时甚至达到了/70mmHg。尽管她曾尝试过多种降压药物,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和苯磺酸氨氯地平,但效果并不显著。近三个月来,她的头晕症状愈发严重,并伴有肢体麻木,甚至出现了一过性意识丧失的情况。此外,她还常感到口干。经过详细检查,我们发现她的舌质偏红,舌苔较少,脉象弦紧。血压测量显示为20/70mmHg。
在中医方面,我们诊断她为眩晕,其病因与阴虚阳亢有关。同时,西医的诊断也明确指出她患有高血压。针对她的病情,我们制定了滋阴平肝、清热潜阳的治疗原则,并选用知柏地黄汤、天麻钩藤饮及清眩降压汤进行加减治疗。
患者服用第一剂中药后,症状便有了显著改善。在接下来的复诊中,我们发现她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血压已降至70/70mmHg。为了进一步加强清热化痰的效果,我们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了胆星的使用剂量。[按语]陈可冀老师指出,老年高血压多与动脉顺应性下降导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相关,常伴随脑卒中及心肌梗死,且低肾素型病例较多。由于老年人体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血压调节反应不足,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因此在使用降压药时需谨慎,避免过量。特别需要留意的是,中枢性抑制剂和神经节阻滞剂的使用,以免引发不良反应。在降压过程中,应确保血压水平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供稳定,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中医药在降压方面展现出温和、持久且不良反应少的优势。恰当的中医辨证治疗不仅有助于避免早期高血压患者过早依赖西药降压,还能增强同等剂量西药的效果,减少高血压合并症的发生,并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中医认为,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常伴有瘀血痰浊等证候。临床上,知柏地黄汤、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等是最常用的处方。对于形气较虚的患者,可选用白薇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若兼夹痰热较盛,则需加用清热化痰汤等;对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者,则酌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还需灵活运用其他方剂进行加减治疗。
针对此患者年老久病、目前脉症的情况,我们辨以阴虚阳亢证型,选用知柏地黄汤与天麻钩藤饮进行加减治疗。知柏地黄汤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而成,这两味药均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相火妄动等引起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及五心烦热等症状。通过精准辨证、合理选方,我们期望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六味地黄汤,源自《小儿药证直诀》,是滋补肝肾的经典方剂,对于肝肾阴虚的治疗效果显著。方中的熟地黄,甘润滋阴,主要作用于肾经,能有效滋补肝肾,填充精髓;山茱萸则酸温入肝,既滋补肝肾又固涩精气;山药甘平归脾,能健脾固肾,补足后天以滋养先天。同时,泽泻、丹皮和茯苓的加入,既利湿又泻肾浊,保持了补而不滞、泻不伤正的平衡。此方以补为主,同时兼顾清泄虚火,是治疗肾阴虚引起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患的理想选择。
天麻钩藤饮,专为治疗阴虚阳亢、阳亢化风而设。陈可冀老师在治疗高血压所致的头晕头痛时,常选用此方。其中,天麻甘平入肝,能平肝息风,被誉为“治风之神药”;钩藤则能平肝风又清肝热;石决明重镇潜阳,清热平肝。辅以山栀子、黄芩的苦寒之性,更能清泻肝经之火,助平息阳亢。益母草活血利水,川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杜仲、寄生则培补肝肾,扶正固本;夜交藤、茯神则安神定志。诸药合用,共奏平肝阳、清肝热、息肝风、利血脉、益肝肾、宁神志之功。
在临证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中,陈可冀老师常将上述两方进行加减运用。针对本例患者的症状,他加入了桑叶、菊花、苦丁茶等以清肝泄热,同时运用首乌藤滋补肝肾通络,以缓解老年肢麻症状。二诊时,患者苔黄腻、脉弦滑,陈老师又加入胆星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功。
(二)高血压眩晕的治疗
高血压患者常常会出现眩晕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所致。针对这种情况,陈可冀老师常选用六味地黄汤联合天麻钩藤饮进行加减治疗。他通过滋补肝肾、平肝息风等方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眩晕症状,并辅以活血利水、安神定志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治疗效果。在临证中,他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灵活运用桑叶、菊花、苦丁茶等清肝泄热的药物,以及首乌藤等滋补肝肾通络的药物,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王某,一位80岁的女性患者,因高血压和头昏症状于年0月29日初诊。她表示,虽然平时头昏,但并不严重,然而近三个月来症状明显加重,因此寻求治疗。经过诊查,患者表现出头晕目眩,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站立或坐立时感觉天旋地转,双眼昏花难以睁开,只能平卧。同时伴有耳中鸣响、四肢酸楚、颈项强直、烦躁不安等症状。脉象弦细,沉取时显得乏力,舌苔薄黄。血压高达/00mmHg。
经过辨证,陈可冀老师认为患者属于高年精血亏损,阳气上亢。因此,他制定了滋肾抑阳的治疗方案。具体处方包括杭菊花、钩藤、桑椹、首乌、杜仲、牛膝、当归、白芍、葛根、黄芩、草决明和石决明等草药。患者服用5剂后,眩晕症状得到缓解,视力有所改善,颈项强直和烦躁情绪也得到了消除,耳鸣声音也有所减轻。脉象细弱,舌苔变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随后,陈老师建议患者继续服用丸药和饮剂进行巩固治疗。[按语]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眩晕的方法包括调肝、健脾和益肾等。在老年人中,由于肝肾精血亏损,阳气上亢,所以治疗应以滋肾为主,同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对于这位八旬高龄的患者,我们首先给予滋肝肾、养精血、抑亢阳的汤剂进行治疗,当眩晕症状得到改善后,再配合具有益寿功效的首乌片和菊花茶饮进行巩固,实现了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效果。(三)冠心病术后出现的暂时性低血压眩晕
患者郭某,一位84岁高龄的香港女性,于年4月6日前来就诊。她主诉在一天前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并伴有视物模糊的症状,但并未出现恶心呕吐。她的睡眠和食欲都保持正常,大便每两天一次。值得注意的是,她在年和6年都曾接受过心脏冠状动脉扩张术,并成功植入了三个支架。此外,她还患有轻微的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同时,她还有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史以及双眼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史。
在初诊时,她的血压偏低,脉搏正常。经过进食后,血压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正常水平。她的面色苍白,左脉滑革,右脉虚缓,舌质黯红,舌苔黄腻,活动自如,无偏斜。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为眩晕。同时,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脏冠状动脉扩张术及植入支架术后状态;高血压;以及一过性低血压。
经过辨证分析,认为患者属于气阴两虚、肝肾不足的证候。因此,治疗上采用益气生津、滋补肝肾的方法。具体处方为生脉饮加味,包括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山茱萸、枸杞子、三七粉和熟地黄等中药材。患者服用三剂后,于年4月9日复诊时表示腰痛并前往针灸科就诊,自述服药后头晕已痊愈,临床疗效评定为痊愈。[按语]对于本例心脑血管病患者,其出现的一过性低血压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被解释为气阴两虚、髓海不足以及气血运行受阻所致。针对这些病因,我们采用了生脉散来益气养阴,同时辅以地黄、山茱萸和枸杞的补益肝肾之功,再配合三七粉的化瘀行血作用,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